> 中国新闻 >

省内外诗人国庆期间山西采风交流活动顺利结束

2025-10-16 16:50 来源:综合

晋地诗韵·八方雅集——省内外诗人国庆期间山西采风交流活动顺利结束

2025年10月1日至7日,山西阳泉诗人郭威(郭子仲)组织了一场诗词文化名家游山西的采风活动,邀请全国各地等地诗友齐聚山西,共赏山河胜景,共话诗词传承。此次活动历时七日,行程跨越太原、晋中、临汾、晋城、阳泉等地,深入探访三晋人文古迹与自然奇观,成为一场诗意与山水交融的文化盛宴。

名家云集:八方诗友共赴三晋之约

本次活动汇聚的诗词文化名家有:孟祥荣,广东五邑大学文学院教授,现任云帆诗友会诗词编审、《小楼听雨》诗词平台编审;吴国水,北京居庸诗社社长、搜韵课堂主讲。历任《鸿雪诗刊》《二十一世纪诗词文献汇编》《二十世纪诗词名家别集丛书》《当代诗词名家别集丛书》编委,海岳杯、湘天华杯诗词大赛终评委;姜艳霞,山东诗人、墨冉诗社社长,东营市诗词学会理事,胜利油田诗词学会副秘书长,首届齐鲁诗词名家;魏厚宾,西北大学博士,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后。现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编辑、坤社社长。9月29日,孟祥荣与姜艳霞提前抵晋,在太原著名诗家吴金亮的陪同下开启预热交流。10月1日晚,众诗友于山西饭店正式聚首,山西文化界人士——《山西日报》集团《山西市场导报》总编韩锡璋、山西诗词学会副秘书长牛永维、山西诗词学会办公室主任李玉莲、诗人高海生等共同出席,以诗为媒,畅谈晋地文脉。

a022a7e8-daad-4e51-91ab-f6b134cd0bd1.png

(绵山石桌前合影,左为吴国水老师,右为孟祥荣教授)

行程纵览:山水人文浸润诗心

采风团队循着三晋大地的历史足迹,展开了一场深度文化寻访:· 10月2日,探访晋中市介休绵山,诗人们踏着石阶寻访寒食节起源之地,谈论着介子推的忠义故事。在张壁古堡,感受了当地民俗节日的氛围;

635b9322-f5aa-43ab-912b-0f4a32f36e4e.png

(绵山合影,左1为魏厚宾,左2为郭子仲,右1为姜艳霞)

10月3日,抵达临汾,在平水诗词学会副会长邢保平、诗人王红梅的陪同下,游览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,望着千年树根的遗迹与二代三代槐树的枝繁叶茂感叹着生命的兴亡;广胜寺诗人们不仅惊叹于元代壁画的栩栩如生,听闻赵地金藏的故事更是感慨:“经卷守护与诗词传承,都是文明接力的不同形态。”;在尧庙,诗人们踏寻着人文始祖的踪迹。夜晚,在街边小摊品尝了当地特色后便马不停蹄参观了位于市中心的鼓楼;

4c1d1d9d-6337-4d5a-b552-975e124b50a5.png

(洪洞大槐树复原照)

10月4日,诗人们冒雨奔赴壶口瀑布,看黄河怒涛如金戈铁马破空而来魏厚宾写下“凿破鸿蒙骨未销,龙槽夜夜磨狂潮。秦晋姻缘谁见证,黄河暮暮与朝朝。”的诗句 。

80d4f07a-d960-4986-86e5-68093dae7efa.png

(壶口瀑布摄影)

10月5日,诗人们赴晋城参观张裕古堡,领略了古代军事智慧,孟祥荣教授亲切问候了当地舞蹈团队。中午与晋城著名诗人焦浩渺深入交流了诗酒文化。

bc9cb69a-96e2-4455-aed9-7d99941eee19.png

(孟教授在张壁古堡撞“南墙”)

10月6日,抵达平定县,与高岭诗社社长王宏磊、秘书长郝秦峰及阳泉楹联家协会副会长梁璞、书法家贾双林等共游天宁寺双塔、阳春楼,并参观了阳泉师范学院元好问《论诗三十首》石刻,郝秦峰先生一一介绍着其中来历。下午,诗人们在娘子关景区瀑布前合影赋诗,并参观了郭沫若的诗词碑刻。

abdfd49e-81fc-4cd6-a2a6-5f2a7780f297.png

(天宁寺双塔,左2为郝秦峰,中间为梁璞、贾双林)

10月7日,盂县藏山景区内,姜艳霞、孟祥荣两位老师体验了玻璃滑倒的惊险,游览藏孤洞在赵氏孤儿的忠义故事中收官此行,诗友们依依话别。

26c26a98-4d07-4d49-9d95-cdd52bbe8e30.png

(藏山风景区摄影)

夜话论道:烛光下的思想交锋

每个夜晚都是思想碰撞的时刻。沿路大家讨论着关于诗词研究的想法、提出媒体如何传播古典诗词的议题、引发关于传统与现代的讨论。车上姜艳霞分享了胜利油田的故事、吴国水讲述着诗坛人物的趣事、魏厚宾谈论了历史朝代的兴亡。

诗意交融:文化传承与地域共鸣

此次采风不仅是一次山水之行,更是一场诗词与地域文化的深度对话。沿途各地诗社、文化机构的热情接待与交流,凸显了山西深厚的人文底蕴。参与诗人表示,未来将以诗词作品记录三晋风貌,推动传统诗词的当代转化。

尾声:以诗为桥,聚力文脉

七日行程虽短,却深化了省内外诗人的情谊,促进了诗词创作与地域文化的互动。活动组织者郭子仲表示,未来将继续搭建此类交流平台,将以此次采风为起点,建立跨省诗词创作联盟,让三晋大地的文化回响传得更远。这片曾经孕育《诗经·唐风》的土地,正在见证一场新的文化觉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