> 电力 >

电力高速路 瞬传清洁电

2025-01-06 09:49 来源:人民网-人民日报

 

世界海拔最高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——金上至湖北特高压建设正酣

 

电力高速路 瞬传清洁电(奋进强国路 阔步新征程·重大工程巡礼)

 

本报记者 丁怡婷《人民日报》(2025年01月06日 第 01 版)

  湖北恩施市红土乡乌鸦坝村,金上至湖北特高压项目施工现场,工人在紧线、安装附件。

  张远明摄(影像中国)

  西南深山,电力工人在百米高空“走钢丝”安装间隔棒,让导线保持安全距离;中部平原,机械设备在占地约360亩的终端换流站忙碌作业,电缆敷设量超过1100公里……眼下,近万名建设者正齐心协力,加快建设金沙江上游至湖北±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(以下简称“金上至湖北特高压”)。

  特高压,被称为“电力高速公路”。途经西藏、四川、重庆、湖北4个省份,全长1901公里的金上至湖北特高压,是世界海拔最高的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。建成后,它将汇集金沙江上游的水电、风电、太阳能发电,瞬息之间把电力送至数千里之外的湖北,每年可向华中地区送电约400亿千瓦时。

  海拔高、运输难、建设险,项目攻克多项挑战

  海拔4797.9米!2024年10月,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巴塘县,金上至湖北特高压翻越色烔玛山完成架线,创造世界最高海拔特高压工程施工纪录。高约65米、重约85吨的铁塔与雪山交相辉映,条条银线通向远方。

  “我们是全线海拔最高的标段,沿线海拔3700米至4800米,部分地段导线覆冰达60毫米厚。人容易缺氧,普通机械设备的效能也会受到影响。”金上至湖北特高压川4标段项目经理施铭青介绍,这次施工均采用高原专用机械设备,现场还配备了便携氧气、药品等,有力保障工程顺利推进。

  作为首个进入川藏高原腹地的特高压直流工程,金上至湖北特高压的建设,先后攻克了多项挑战。

  ——运输难,无人高山中开路。

  两侧都是悬崖,从空中俯瞰就像一把刀的刀背。金上至湖北特高压川10标段的任务,是在最陡坡度达到65度的“刀背梁”上建设113基铁塔。如何将架设铁塔所需的近7.5万吨物资运入深山、送上“刀背梁”,是施工团队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。

  川10标段项目经理邹忠旋介绍,施工团队修建了6条共36公里长的道路。为最大程度保护生态环境,除必须修建临时道路的地段外,其余点位均采用索道运输,前后修建了82条、累计长度超过60公里的运输索道。

  从高速公路到临时道路,由大车运;从临时道路到索道起点,用骡马驮;再经由一次索道转送至二次索道,好似“蚂蚁搬大象”。“从四川泸定县到施工现场,要经过100余处S形或U形弯道;一条索道平均每天运输不到5吨塔材,以143吨重的铁塔为例,理想情况下也需1个月才能完成,更别说最重的一座塔有近400吨重。”邹忠旋说。

  ——建设险,湍急大河上架线。

  不到900米的距离,要跨越3条110千伏输电线路、2条省道和宽350余米的大渡河。2024年7月,金上至湖北特高压跨越大渡河导线展放工作全部完成。

  “那几天总下雨,导线和滑车的摩擦力变小,如果牵引过快导线容易脱落,因此每分钟只能非常仔细地放不到60米。”川10标段施工班长盛宇强说,跨越大渡河期间,3条110千伏输电线路需要停电,由其他线路临时转供,为减少对居民生活影响,他们“两班倒”轮换作业、缩短工期。

  重庆段,山地地形占比超60%,累计跨越高铁及高速公路9次、通航河流6次、重要电力线路30次;湖北段,两次跨越长江,其中恩施段60%的铁塔塔基处在喀斯特地貌区,塔基溶洞遍布……

  挑战再多也要建!重要原因就在于金上至湖北特高压项目具有多重重要意义。

  一方面,川藏高原清洁能源送出“有渠道”。工程投产后,预计每年可替代燃煤超过1700万吨、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3400万吨,大幅提高华中地区绿电比例。另一方面,华中地区电力供应“有支撑”。预计到2030年,湖北省全社会用电量将增至4050亿千瓦时,而当地火电、水电等常规电力机组增长速度有限,金上至湖北特高压每年送电约400亿千瓦时,将带来更有力的电力支撑。

  强化自主创新,提升施工安全和效率水平

  面对诸多建设难题,金上至湖北特高压强化自主创新,不断突破现有高压输电技术、设备和施工能力。

  全景可视化,导线展放更安全。

  “能见度只有100米左右,牵引速度不要太快。”四川雅安市荥经县,钢丝绳联通牵引走板,牵引着2根直径4.3厘米的导线缓缓升空。牵引场技术员观察着走板和导线的行进状态,用对讲机与数公里外的张力机操作手进行沟通。

  与之前的放线施工不同,这次作业应用了全景可视化及智能仿真张力放线系统,能够提前模拟导线展放过程,实时监控收集滑车、走板等关键设备的工作状态,将数据集成到现场控制指挥中心。如此一来,施工效率提升约25%,可靠性大幅提升。

  放线后的效果如何检测、后期如何运维?在重庆,电力公司创新研发自行走导线查验机器人,可通过无人机快速起吊安装在导线上,自己“行走”质检。“通过快速定位、激光扫描等技术,机器人可以对线路外观质量、导线弧度、通道障碍物等数据进行采集和识别,雨雾、夜间等工况下都能作业,提高查验效率。”国网重庆市电力公司建设部特高压建设处副处长陈进介绍。

  一站分两站,水风光送出更高效。

  常规特高压直流送端多是单个换流站,通常占地400亩左右。但金上至湖北特高压的送端,地形破碎,项目团队选择拆分成两个串联、占地面积均为200多亩的换流站:在四川甘孜水电为主的能源基地,建设帮果换流站;在西藏昌都水风光混合能源基地,建设卡麦换流站。

  “换流站拆分后仍需作为一个整体运行,实现可再生能源的分址送出、多能互补。但中间连接的线路较长,设备复杂程度和运维要求都要更高。”国网四川直流中心援藏直流运维分部副主任周立龙说。

  与此同时,我国自主研发的首台550千伏快速断路器,将首次在帮果换流站换流变压器进行开关试点应用,能够将分闸时间从50毫秒缩短至25毫秒以内,有效降低换流站充油型电气设备故障时的运行风险。

  稳投资、促就业、惠民生,产生多重效益

  “这份工作收入不错,边干边学,还掌握了混凝土搅拌、接地线敷设等技术。”2023年7月,荥经县楠林村村民赵青祥来到特高压工程打工,做一些基础浇筑、开挖线沟的工作。金上至湖北特高压基础施工高峰期,仅四川段就有上千名当地人员加入建设。

  对于荥经县先锋村村民刘文龙来说,工程为运输材料修建的一条约6公里长的道路,让村里的花椒、核桃等山货外运更便捷,“以前上山不容易,十天半个月才能采到足够的山货。如今有了盘山路,当天就能用三轮车运下山。”

  特高压工程投资大,在稳投资、促就业、惠民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。据估算,金上至湖北特高压可带动上下游产业投资数百亿元,提供就业岗位上万个。

  近年来,我国持续优化电力流向布局,形成“西电东送”北、中、南三大通道的跨省跨区输电格局。截至2024年底,我国已建成投运42项特高压交直流工程,其中国家电网38项、南方电网4项,跨省跨区输电能力超过3亿千瓦。在特高压工程的支撑下,我国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由2012年的超3亿千瓦增加至2023年的超15亿千瓦。

  国家能源局有关负责人表示,2025年,我国还将核准建设一批重点电力互济工程,积极推动蒙西至京津冀、藏东南至粤港澳大湾区、甘肃巴丹吉林沙漠基地送电四川、南疆送电川渝等输电通道核准开工。